《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老式电子设备》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电子产品尚未普及,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稀罕物。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型设备的不断涌现,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风靡一时的电子设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代人珍贵的回忆。如今,这些曾经的潮流代表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已变得陌生,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令人怀念的老式电子设备吧。

“有事呼我”的BP机

BP机,又称传呼机、寻呼机,是一种由超外差接收机、解码器、控制和显示等部分组成的设备。它能够从基站发射的寻呼信号和干扰中选择出所需接收的有用信号,恢复成原来寻呼本机的基带信号,并产生音响(或振动)和显示数字(或字母、汉字)消息。1983年,上海开通了第一家寻呼台,标志着BP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BP机几乎成为了该产品的代名词。在那个年代,拥有一部BP机可谓时尚标配,腰间别着BP机的你无疑会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随着1993年和1994年手机的逐渐普及,BP机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到了1995年下半年,手机市场的崛起使得传呼用户不再增加。1996年起,传呼市场业绩下滑,用户数量骤减,传呼台数量急剧下降。最终,在2005年之后,BP机彻底淡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老板标配——大哥大

在BP机盛行的时代,另一种更为便捷且具有身份象征的通讯设备在市场上风靡一时,那就是老板们的标配——大哥大。大哥大与BP机诞生于同一时期,但能够手持一台大哥大手机的人无疑是真正拥有财富、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在80年代,一部大哥大的公开价格为20000元,相当于普通职工近四百个月的工资。由此可见,大哥大在当时是多么的奢华。

1987年,大哥大进入中国市场。广东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以实现与港澳的通讯接轨。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超过一斤。它仅具备通话功能,且通话质量不佳,常常需要大声喊叫。尽管大哥大体积庞大,但其一块大电池在充电后仅能维持30分钟通话,而充满一次电则需要十几个小时。尽管如此,大哥大在市场上依然供不应求,一经开卖便迅速售罄。随着香港警匪片的兴起,大哥大再次受到追捧,导致市场缺货严重。然而,随着2G网络的普及和更便捷黑白屏手机的出现,大哥大在2000年初逐渐消失在市场。

移动电信之争的产物——小灵通

提起小灵通,许多人仍记忆犹新。在80后、90后的记忆中,小灵通的地位举足轻重,曾一度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通讯工具。1996年,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分道扬镳,中国移动主攻手机通讯业务,发展势头迅猛;而中国电信则因业务局限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中国移动赚得盆满钵满。此时,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提出了将PHS无线市话嫁接到固定电话网的创新想法,并与UT斯达康的总裁吴鹰合作。自1998年1月起,余杭地区正式开通小灵通服务。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200多个地区开通,用户数超过600万。2006年10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历史顶峰。一时间,小灵通成为了全民追捧的通讯工具,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手一部。小灵通以其耗电小、待机时间长、通话质量好以及对人体危害小的优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然而,自2008年起,小灵通用户数量不断下降,被列为贬值资产。直至2014年10月,所有小灵通基站关闭,小灵通时代宣告结束。

大疙瘩电脑

在90年代,我们上学时使用的电脑还是相当笨重的。那时,上微机课还需要穿上鞋套才能进入机房,因此在上微机课前,学生们都会提前准备好鞋套。这种大疙瘩电脑在当时可谓是高科技的代表,尽管体积庞大,但却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信息世界的大门。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巧便携,但那些关于大疙瘩电脑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老式电子设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老式电子设备

本文主题词:

老式电子产品,老的电子产品,怀旧电子产品,老电子产品有收藏价值吗,老式电器有哪些,80年代电子设备,怀旧的老式家电,老式机器,老式电子烟图片,老式电器图片

点赞(81)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