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浅谈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ppt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课改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一线生物教师,我积极投入到这场新课改运动当中去,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深入研究生物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与新理念,积极探索新课改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一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生物新课改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这种新的生物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自己的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教师一定要给表达者和倾听者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这样,既可以解决倾听者的问题,使他们从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又可以让表达者有补充、完善的机会,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在这种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情感、知识通过实践得到了提升,它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过程,得到别人的肯定,给别人提供学习借鉴的过程,通过总结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
3、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一是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5、反馈训练、巩固落实。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应该是一种变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ppt1 浙教版

细胞呼吸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的
1.细胞呼吸的概念(C:理解).
2.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理解).
3.细胞呼吸的意义(C:理解).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呼吸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四、教学建议
在本节内容教学的一开始,教师首先要明确,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和活细胞的重要生理作用,不是宏观的气体交换过程,而是发生在每一个活细胞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释放并且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如下一些关键问题,使复杂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一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富含能量,这些储存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光能.
二是这些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为更简单一些的有机物或者是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时,才能部分地或者全部地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三是释放出来的能量或者是以热能的形状散失,或者是用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更重要的是必需有相当一部分的能量为ADP→ATP的转化过程所捕获,并储存于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中,才能成为用于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货币”.
四是完成能量的释放和转移的结构基础分别是细胞质的基质和线粒体,以及相关的酶系统.
五是在生物进化史上,远古地球大气缺氧,那时生物以无氧呼吸生活,随着绿色植物的出现和繁盛,大气中的氧气增加,于是以有氧呼吸生活的生物占了主导地位,同时细胞质内有了专门用于有氧呼吸的细胞器——线粒体.但是仍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
六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区别.也许先介绍微生物的发酵(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再讲有氧呼吸,最后指出高等动植物体内的无氧呼吸,更能顺理成章.
七是总结细胞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另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当指出无论是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不在于有无分子氧参加,失电子为氧化,得电子则为还原.指出这点,可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并且和化学基础知识相结合.
五、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1.(╳);2.(╳).
二、1.(D);2.(D).
三、提示:相同点是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全过程释放较多的能量.不同点是丙酮酸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为乳酸,全过程释放较少的能量.
旁栏思考题苹果在储藏过程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所以闻起来有酒味.
六、参考资料
有氧呼吸的过程
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是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ATP.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氢(这个氢被传递氢的辅酶携带着),同时生成少量ATP.
(3)氧化磷酸化——氢(氢离子和电子)被传递给氧以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部分的能量,以生成ATP.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谈到的有氧呼吸的三步化学反应,就是指这三个步骤.
(一)糖酵解
糖酵解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首先利用糖元(动物淀粉)作为呼吸基质,把它转变成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生成乳酸,所以这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酵解的过程主要分为下列两步(图3-9):
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
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
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I(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I(NADH2).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
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了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糖酵解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有氧条件下,它就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2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这就是无氧呼吸的过程.
(二)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因为柠檬酸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叫做三羧酸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C6),柠檬酸脱水成为乌头酸,乌头酸加水再形成异柠檬酸.然后,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形成α-酮戊二酸(C5),α-酮戊二酸再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酸(C4),琥珀酸经过脱氢氧化,最终成为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可以再与乙酰辅酶A相结合,再次进入三羧酸循环.这样下去,循环不已.每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然后这两个丙酮酸氧化脱羧,各进入三羧酸循环,共产生六分子CO2.
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在三羧酸循环中,一共发生五次脱氢,其中四次脱出的氢被NAD携带着,另一次(从琥珀酸)脱出的氢被黄酶(FAD)携带着,以后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被氧化成为水.另外,!-在酮戊二酸氧化脱羧而生成琥珀酸的时候,也形成一分子ATP.
在三羧酸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丙酮酸被彻底分解,其他的酸是不被彻底分解的,所以它们只要有少量存在,就可以推动这个循环继续进行下去.其他的酸就像工厂里的传送带一样,把丙酮酸分子向前传送,并且逐步分解.
(三)氧化磷酸化
前面讲到,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这两个过程中都要发生脱氢反应,一分子葡萄糖在糖酵解中生成2NADH2,在三羧酸循环中生成8NADH2 2FADH2.以后,这些化合物中的〔H〕,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最终与氧结合而生成水.首先,NADH2的H2传给了FAD,于是NADH2被氧化为NAD,而FAD被还原为FADH2:
NADH2 FAD→NAD FADH2
以后,FADH2中的H2分离成游离的氢离子(H )和电子(e-):
FADH2→FAD 2H 2e-
再往后是电子在多种细胞色素中顺序地进行传递.细胞色素是一类含铁的卟啉衍生物,在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存在着.细胞色素分子中的铁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细胞色素Fe3 2e-→2细胞色素Fe2
现在已经知道,在呼吸作用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色素有a、a3、b、c等几种,电子先由细胞色素b接受,以后经由c、a、a3而传给氧,加上由FAD游离出来的2H ,便生成H2O(图3-11):
在这个过程中,氢离子(H )和电子(e-)在各个传递体之间进行传递,这与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很相似.每个传递体都是整个传递过程的一个个环节,构成一条“链”,因此这条链叫做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链,或者简称为呼吸链.
在上述的氧化还原过程中,各个电子传递体的能量水平也在逐步下降,它们所释放的能量的一部分就被保留下来而形成ATP.这个由氧化NADH2或FADH2释放出来的能量而形成ATP的过程,就叫做氧化磷酸化.在这个过程中,氧化作用与磷酸化作用是相偶联的.已经知道,在由NADH2氧化到生成水的过程中,一共发生三次磷酸化,生成三分子ATP,但在由FADH2氧化到生成水的过程中只生成二分子ATP.1分子葡萄糖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现在我们可以把整个呼吸过程作一个总结:
(一)糖酵
(二)三羧酸循环:
(三)氧化磷酸化:
在上面的叙述中,葡萄糖等物质是以“分子”为单位的,而课本上使用的单位是“mol”.我们知道,1mol物质含有6.02×1023个分子.那么,这个总反应也可以这样表示:每氧化1mol葡萄糖,生成6mol的二氧化碳和6mol的水,同时生成38molATP.1molADP形成ATP,一般要求33.47kJ能量,那么38molATP就要求38×33.47=1272kJ的能量.每氧化1mol葡萄糖释放出来的总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272kJ被保留在ATP内,供给植物生命活动之用.所以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变效率只有44%左右,其余部分的能量就以热能状态散失掉了.
无氧呼吸的过程
植物除了进行上述的有氧呼吸以外,还可以进行另一种类型的呼吸作用,即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需要大气中的氧,有的组织也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这两种类型呼吸作用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氧呼吸的某些阶段需要大气中的氧参加作为反应物,但严格的无氧呼吸,无论在哪一阶段都不需要氧的参与.无氧呼吸也包括许多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氧不是H 和e的最终受体,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终形成的产物有酒精、乳酸等.无氧呼吸作用,有的时候被称为发酵作用,但二者并非精确的同义词.这是因为有的发酵作用,如醋酸发酵,实际上是需氧的氧化作用.
1.酒精发酵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都以酒精发酵的形式进行无氧呼吸.因为酵母菌和高等植物的细胞里,除了含有乙醇脱氢酶以外,还含有少量的乳酸脱氢酶,所以在进行酒精发酵的同时,还产生少量的乳酸.酒精发酵既然是一般无氧呼吸的主要形式,因此常常以酒精发酵过程来阐述无氧呼吸的途径.
酒精发酵的前一阶段,与糖酵解的所有步骤完全相同.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脱羧成为乙醛.但是,乙醛不与乙酰辅酶A起反应,也不参加三羧酸循环,而是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糖酵解产生的NADH2,还原为酒精(乙醇).
2CH3COCOOH→2CH3CHO 2CO2
2CH3CHO 2NADH2→2C2H5OH 2NAD
酒精发酵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 2ADP 2Pi→2C2H5OH 2CO2 2ATP
酒精发酵所提供的可利用能量,只是在糖酵解阶段净得的两分子ATP.葡萄糖分子中原有的大部分键能,则存留在不能被酵母菌或高等植物利用的酒精中.因此,无氧呼吸是产生ATP的一种低效途径.但是,酒精发酵的产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啤酒、果酒、工业酒精等都是利用不同来源的酵母菌发酵制得的.
2.乳酸发酵乳酸发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乳酸,并且产生两分子ATP.
由葡萄糖分解成为丙酮酸的步骤与上述的酒精发酵相同,只是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进行还原,生成乳酸,同时还原型辅酶I(NADH2)被氧化成为氧化型辅酶I(NAD),从而保证了乳酸发酵的持续进行.
2CH3COCOOH 2NADH2→2CH3CHOHCOOH 2NAD
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 2ADP 2Pi→2C3H6O3 2ATP
乳酸菌可以使牛奶发酵制成奶酪和酸牛奶.泡菜、酸菜、青贮饲料能够较长时间的保存,也都是利用乳酸发酵积累的乳酸,抑制了其他微生物活动的缘故

高中生物课件大全(5篇)

【#课件#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考网整理分享的高中生物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1.高中生物课件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明细胞的分化。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限度。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二、细胞的全能性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2、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三、总结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四、作业布置P120练习五、板书设计第2节细胞的分化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1、概念: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限度4、意义: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2.高中生物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2.合理使用抗生素。【教学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1.抗生素史话(1)青霉素的分子式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a.细菌的结构b.作用机理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2.合理使用抗生素(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随堂练习】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B.抗生素是蛋白质。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教学反思】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3.高中生物课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三、教学策略: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二)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观察图表,归纳。(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五)练习(六)总结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4.高中生物课件知识精华来源、排出、调节水的平衡和调节饮水、食物物质、代谢由肾、皮肤、大肠排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钠盐的平衡和调节主要来自食盐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醛固tong(盐皮质激素)调节钾盐的平衡和调节食物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醛固tong调节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2)醛固tong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题例领悟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A、输入生理盐水。B、口服生理盐水。C、口服钾盐水。D、输入醛固tong。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固答案:A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答案:D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A、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B、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C、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D、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2、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A、细胞结构物之一。B、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C、维持细胞的形态。D、调节细胞内的PH值。3、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4、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A、抗利尿激素B、醛固tong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5、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A、肾排出B、大肠排出C、皮肤排出D、肺排出。6、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A、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tong升高。二、简答题:7、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和对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________带走。自我评价答案一、选择题:1、A2、A;3、C;4、B;5、D;6、A。二、简答题1、抗利尿激素1肾小管2集合管2、肾上腺醛固tong1肾小管2集合管钠钾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5.高中生物课件一、教学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建议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三、参考资料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tong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 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斐林试剂的配制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Ⅳ干粉,溶于50mL丙tong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取1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219年高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超好超全必过版)[优质ppt]

高中生物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K12资源实时更新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1234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生物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点赞(94)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