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之问:中美电力体制差异及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优势》

当探讨电网建设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及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年来,各大国纷纷投身于此项技术的研发,其中不乏曾经的冷战主角——苏联与美国。然而,它们的尝试并未取得持久成功,要么因维持困难而降低电压,要么因成本过高而难以实施,这些技术最终未能走出实验室便被搁置。

反观中国,由于国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要实现电力全覆盖绝非易事。为实现技术突破,自2004年起,电网建设不再仅是个体责任,而是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共同攻关。经过数万人的共同努力和巨额投入,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绝缘材料,为特高压输电技术打通了最关键的一环。随后,经过多年筹备和调试,晋东南地区成功建成了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技术示范工程。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最长特高压直流电运输的领跑者,总里程达3324公里,横跨中西部六省,创下了输电距离、输送总量等多项世界纪录。

这种宏大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部门的有力领导。倘若电网走向私营,哪个个体能具备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实现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的落地?

将目光转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德州,其电网运营主体因发展特点而分散掌握在众多利益公司手中。2021年,德州遭遇历史性低温灾害,最低气温达零下18摄氏度。伴随冷锋来袭,德州出现大面积电网故障,近四百万人无法正常使用空调和热水。究其原因,当地80%的发电依赖火力发电,而长时间的低温和设备老化导致发电厂超负荷运转瘫痪。这让原本引以为傲的非部门管控的电网系统,将市民置于寒天雪地之中。

通过横向对比,不难看出私营与国营电网的优劣。一个有主控手,意味着齐心协力、各司其职,特别是在民生事项方面,一旦发生事故,私营主体很难承担起排除万难的责任与担当。

至于国家电网前缀为何不是“中国”,原因在于其实际控制的电网范围还包括其他友好国家。如果称为“中国电网”,恐有恶意控制他国发展命脉之嫌。作为当之无愧的央企巨无霸,截至2023年,国家电网已在意大利、希腊、菲律宾、巴西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干线能源网络合作。这意味着在当地进行电力建设时,中国也参与了改造和决策过程,企业的落地以及设备的出口,让我们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中制定了中国特色的电网国际标准。

这一过程看似趁虚而入,实则体现了大国风范。回顾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各国为减少赤字不得不出售国有资产。在此背景下,国家电网抓住机遇,走向世界舞台。从2010年至2016年,国家电网完成了对巴西七家输电公司、南澳输电公司、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以及意大利、比利时输电公司股权的实际或主导性控股。短短十几年间,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国家电网展现了自身的优越发展体系,并在国际局势中明哲保身,同时伸出援手帮助友国度过难关,彰显君子合作之道。

“国家电网”为啥不叫中国电网?其实,它还是其余11个国家的电网

“国家电网”为啥不叫中国电网?其实,它还是其余11个国家的电网

本文主题词:

点赞(83)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