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工匠王晓峰:用科技力量助力智能制造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来到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充满了科幻大片的氛围:红色的机械手臂和黄色的移动机器人在协同工作,它们正在生产更多的机器人。

王晓峰博士是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的高级总监,他负责为这些工业机器人安装“大脑”。六年前,28岁的他从东北大学毕业,放弃了其他高薪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成为一名研发人员。在生产设计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迅速成长,并在机械臂先进控制算法与智能应用工艺研发领域崭露头角。

王晓峰和他的团队设计的机器人可以移动几十吨重的大型设备,进行精确到微米的精细操作,还可以代替工人在高辐射、高温的环境中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在改变工厂和工人的作业方式。

2023年11月8日,新松机器人研发团队,包括王晓峰在内,被授予辽宁“时代楷模”称号。

王晓峰表示,他选择加入制造企业,是因为他所学的专业在这里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纪录片更是坚定了他的选择,让他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工作中,王晓峰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他认为这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他参与了第一个项目——“动力外骨骼机器人新产品开发”,这是一个针对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辅助康复机器人。

数字工匠王晓峰用科技力量助力智能制造

数字工匠王晓峰用科技力量助力智能制造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揭榜挂帅”项目——新一代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研究,新松公司成为了参与单位之一。王晓峰的团队接手了这个项目,他们在科研路上不断试错、“打怪升级”,最终取得了成功。

2023年3月,一家国内车企找到了新松公司,提出了定制一套填补国内空白的机器人——210公斤重载点焊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面对客户的急切需求,新松公司经过半年多的研发,终于进入了生产线测试阶段。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焊接质量和数据通信都满足客户需求,但是动作节拍却慢了10秒,整条生产线的节拍因此被打乱。

王晓峰和他的团队临危受命,他们通过反复试验和修改代码,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晓峰表示,工业机器人研发是一个从外向内的学习过程,他正越来越靠近那个核心。他的手中,多个项目在交替进行。他经常被突然拉进一个技术研讨群,即刻就在群里和大家开始头脑风暴,“没人会在意这是谁主导的项目,只是希望能尽快解决问题。”

王晓峰每天都在面对冗长的代码、繁多的数据、复杂的公式,但他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他表示,他的目标是研发出更多“好用的工具”,帮助工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

本文主题词:

点赞(54)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