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论:现实还是幻象?》
综述:你是否曾听说过这样的观点——我们所在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虚拟空间,类似于我们精心制作的游戏,只是这个所谓的“游戏”拥有先进到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技术。这种想法源于一种被称为“设计论”的思想,该理论认为我们的世界是由更高级别的存在所设计和控制的。围绕着这一理念,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奇特的设想,例如著名的电影系列《黑客帝国》,其中描绘了一个由人工智能为人类构建的世界。那么,这种理论有什么依据吗?在这里,我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向你展示一些设计论常用的例子,相信你在阅读后会有自己的见解。
被刺杀的总统:当我们谈论亚伯拉罕·林肯和约翰·肯尼迪这两位美国总统时,他们之间的一些惊人相似之处常常让人着迷。的确,有些共同点非常引人注目:两人在周五遭遇暗杀,头部受到枪击,暗杀当天都与妻子一起观看演出。更为有趣的是,他们的继任者都姓约翰逊等等。这些相似之处似乎充满神秘色彩,有些人猜测这可能是某种预言或巧合,象征着两位总统之间特殊的联系或命运。然而,这些共同之处并非完美无缺或绝对,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细微的差异和例外。例如,林肯遇刺于1865年,而肯尼迪则在1963年,这两个年份虽然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相差了一个数字1。另外,两人遇刺的地点也大相径庭。尽管两位总统的继任者都姓约翰逊,但他们也有不同的姓名和政治立场。
注定的悲剧:泰坦尼克号,这艘豪华邮轮于1912年4月15日与冰山相撞后沉没,导致1500多人丧生。然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悲剧在14年前竟被一位作家预见到。这位作家名叫摩根·罗伯逊,他在1898年出版了一部名为《不可沉没的泰坦号》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建造了当时最顶级邮轮的故事,名为泰坦,但它在4月中旬的夜晚与冰山相撞后沉没,导致2000多人死亡。小说中的故事与泰坦尼克号的真实事件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包括邮轮的名字、规模、速度、航线、撞击时间以及救生艇数量等。然而,对这些相似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那么巧合。例如,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北部沉没,而泰坦号则在大西洋中部沉没,两地相距甚远。此外,泰坦尼克号在夜间沉没,而泰坦号在白天沉没,两者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
随彗星而去的人:马克·吐温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其代表作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历险记》,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出生和死亡与一颗彗星有着神秘的关联,那就是哈雷彗星。这颗彗星是一颗周期性彗星,大约每76年绕太阳一周并回到地球附近。马克·吐温诞生于1835年11月30日,而当年,哈雷彗星恰好出现在地球上空。他于1910年4月21日逝世,而那一年,恰好在那颗彗星再次划过地球上空的时候。令人惊讶的是,马克·吐温在离世前对于自己与彗星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我来到这个世界时,哈雷彗星也在陪伴着我。我想我会与它一同离开。当它下一次出现时,我将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它能够带走我。”然而,这个巧合也存在许多牵强之处。例如,马克·吐温的出生日期是1835年11月30日,而哈雷彗星出现的日期是1835年11月16日,这两个日期并不完全一致,相差了14天。再比如,马克·吐温逝世于1910年4月21日,而哈雷彗星再次出现的日期是1910年4月20日,这两个日期也有一天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吐温的预言并不十分准确,因为他并未与哈雷彗星同时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在彗星再现前一天去世了。
![设计论现实还是幻象?](https://yunkanjia.com/uploads/images/c09f572a8f50456e83575cba99e718c4.jpg)
设计论现实还是幻象?
同名之人:乔治·福尔曼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美国演员,他在《猫鼠游戏》和《疯狂的麦克斯》等影片中扮演角色,作品充满了动作和悬疑,对后来的演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一次飞行中竟然与一个同名同姓的人相遇。那个人也叫乔治·福尔曼,是英国的商人,他于1975年乘坐从伦敦飞往悉尼的航班QF72。两位乔治·福尔曼不仅同名同姓,还同座同机,就坐在头等舱的第二排,一个在左侧,一个在右侧。这个事件和乔治·福尔曼参演的一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航班号、目的地和座位等等。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这个世界的程序出了问题,才把本应是戏中戏的剧本拿到了戏外来运行。然而,由于外国人的名字容易重复,因此这种情况看起来也是正常的。而且电影中的飞机是一架小型的私人飞机,而乔治·福尔曼的飞行中所乘飞机则是大型的商业航班,两者在类型上有明显区别。
本文主题词:设计论现实还是幻象论现实,设计论现实还是幻象论,设计论现实还是幻象现实,设计现象学什么意思,设计现象怎么解释,设计与现实,设计现象学,什么是设计现象,设计的现实意义,设计思想其实是一种观念,也是设计师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