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大多数人将其视为一种工具,而只有技术人员和爱好者才会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发展历程。自计算机发明至今,大规模普及化的都是二进制数字系统。然而,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阶段,十进制和三进制系统也曾出现。其中,三进制计算机是由苏联研制的。然而,这种类型的计算机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甚至在苏联国内都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如今,一些研究计算机历史的人认为,三进制系统可能比二进制系统更优越,更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然而,由于技术推广的困难,美国的二进制产品最终取得了胜利。那么,三进制计算机真的是败给了技术吗?还是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它的发展?
科技的起点:计算机
1947年,一名叫巴希尔·拉梅耶夫的学生在收听BBC广播时,得知了美国人在1945年底研制出了计算机。这款名为埃尼阿克的初代计算机重达27吨,拥有17468个电子管。然而,由于其高故障率,使得长时间连续工作变得极为困难。拉梅耶夫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产生了研制自己计算机的想法。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其耐用性甚至超过了美国的产品。
三进制计算机一场被遗忘的革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美国和苏联都在计算机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47年,美国人研制出了晶体管,苏联也在1950年前后研制出了自己的晶体管。美国随后基于晶体管研发出了新一代计算机,苏联也在努力追赶。其中,拉梅耶夫等人构思的就是用晶体管替代电子管的计算机。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和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竞争几乎势均力敌。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计算机的发展轨迹,也使得苏联的技术开始落后。
成功研发但未量产:电子管计算机
美国人并没有使用电子管计算机太久。从60年代开始,美国推出的计算机都是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这些计算机的数字系统都是二进制的。在此期间,苏联人对于计算机的内部架构有了新的想法。
1956年,一群年轻的莫斯科大学学生在索伯列夫院士的带领下,开始构思基于三进制数字系统的计算机。经过两年的研发,名为Сетунь的计算机在1958年问世。经过两年的测试,该型号的计算机被证明具有低功耗、高速度的优点,因此各方都希望进行量产。然而,由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否量产并非研发人员和企业所能决定。据资料显示,苏联官方叫停了这一产品,生产该型号计算机的捷克斯洛伐克工厂也因此关闭。
尽管没有量产,但研发人员并未停止探索。在整个60年代,他们继续研究三进制数字系统的计算机。1970年,新型产品Сетунь70问世,建立了区别于二进制“byte”的字节“tryte”,性能和操作方面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然而,新产品仍然被封存。此后,关于三进制计算机的研究就此终止。
从技术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三进制数字系统比二进制系统更稳定、更简单。甚至有人认为,其“模糊数学”理念更接近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因为二进制计算机架构在运行逻辑上只有是与非,只有真与假,没有未知领域也没有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而人类的思考方式往往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三进制计算机没有中断发展,没准现在就能
本文主题词:三进制计算机可怕,三进制计算机有什么优势,三进制计数,三进制计算机原理,三进制例子,三进制计算机还在发展,三进制的计算机的缺陷,三进制计算机有人研究吗,三进制计算机很可怕吗,三进制计算机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