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发布了《未来医生白皮书(2023)教育版》(以下简称“报告”),对9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在线调查。报告发现,在全球临床医护短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全球每6名学生中就有1人考虑放弃学业或者跨行择业,3%的中国学生计划离开医疗健康行业;全球有半数医护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76%。
弥补临床医护缺口,需要“质”“数”平衡
目前,临床医护短缺成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普遍问题。在中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到2030年,中国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需要达到4.7人。截至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520万人,这意味着我国还有至少近200万名护士缺口。
报告显示,在临床医护短缺背景下,全球医护专业学生对职业未来充满担忧,由此可能还会导致职业倦怠。每6名学生中就有1人表示“可能会中断自己的医学或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或将目前的学习当作职业“跳板”,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跨行择业。相较之下,受访的中国学生中有超过九成表示自己“致力于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并改善患者的生活”。其中,有84%认为新冠疫情更加强化了他们成为临床医生和护士的使命感,仅有3%计划在未来离开医疗健康行业。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表示,全球医护行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确实存在缺口,对中国来说,这一缺口存在结构性特征。首先,在“医”和“护”层面,护士的缺口大于医师;而在“医”的层面,则呈现不同科别的缺口差异,全科医师的缺口大于专科医师,结构性缺口比医师总量缺口更为突出。
如何弥补缺口?黎孟枫表示,需要厘清“医”“护”缺口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做出针对性的努力。他认为,举办更多有质量的护士专业教育,呼吁社会对护士和护理专业人员给予更高的尊重和回报,能够有效解决护士短缺问题。相较而言,补足医师缺口则更难,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矛盾:一,医学教育有三“高”,高成本、高质量、长周期,这与快速补足缺口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二,医师从业数量的缺口与人才市场规律、行业回报效益之间的矛盾。
黎孟枫认为,不应为了“数量”而牺牲医学教育的“质量”。实践证明,不顾质量进行医学生扩招,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对医学教育的破坏,应以提质为先,找到质量和数量的平衡点。此外,在医学生群体和个人层面,应引导他们认识到医生职业的长远可期性,并在社会层面更多地鼓励精英人才从医。
新兴技术融入教育,医学生“喜”“忧”参半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全球医护专业学生都在积极探索这类新兴技术在课业学习中的应用。报告显示,全球有51%的学生已经在尝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支持自己的日常医学学习,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76%。中国医护学生使用这类工具的主要场景包括:支持进行日常课业学习(86%)、了解最新医学进展(74%)和帮助准备考试(67%)。
而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医护专业教育方面,医护专业学生的态度可谓喜忧参半。62%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潜力感到兴奋,在中国学生中这一比例是四分之三。与此同时,51%的受访学生担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教育中取代宝贵的医学实践、传授不准确的信息以及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他们更倾向于将这类技术和工具用于辅助医学学习和实践。
“从我的观察来看,中国医学生对于AI等新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敏感的,总体来说持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也看到许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非常积极地使用这些技术。”黎孟枫介绍,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在一些宫颈癌的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AI联合胶囊胃镜等项目中,都能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身影,学生们还通过这些项目参加国内外相关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说明,校园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学生通过深度参与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也在校园里形成了比较好的创新文化。”黎孟枫说。
他也表示,在另一方面,学生们也会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而感到压力。新技术往往对应着某种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但我觉得,这种压力不是坏事,正因为有疑虑和焦虑,才能激发更多的新思考和更好的新方式。”
柳叶刀细胞出版方发布未来医生白皮书(2023)教育版揭示全球医护短缺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状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表示:“通过调研,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聚焦于未来医生们在专业技能学习和综合能力构建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出解决方案来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主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