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放至今仍记得转型过程中的“煎熬”——那是2021年,她担任安利中国总裁已有三年,公司的业绩却已连续下滑了七八年。中国作为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场,改革迫在眉睫。年初,她满怀信心地向董事局汇报了看好的大健康转型战略,并设计了一整套作业模式。然而,大半年过去了,业绩仍未见起色,反而继续下滑。“还有其他方法吗?”想到董事局可能会带着怀疑的态度询问,余放思考着如何解释。最终,与管理团队经过商讨后决定,保持战略耐心,不轻易动摇所做的选择。终于,在转型一年的节点上,以1%的增长使公司成功止跌。

余放回忆道,向大健康转型是她任职安利中国23年间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企业也因此找到了持续增长的新动能——“2023年,安利预计能实现5%~6%的增长。”今年11月,余放在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安利体验馆透露,安利中国的业绩维持了稳定增长。她强调,获得这一结果并不轻松——这是在2022年获得16%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将时光拉回到2013年,作为老牌直销巨头的安利,在中国经历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事业低谷。当时移动互联网兴起,海外保健食品通过跨境电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本土品牌的兴起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多方冲击下,安利中国内部陷入了不断的调整和试错,这种状况持续了七八年,但业绩依旧持续下滑。直到2020年,结合市场大势以及企业自身优势,安利确立了向大健康转型的方向,同时进行包括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支持营销人员建立大健康社群等系列改革。而这轮转型升级,正是如今安利业绩得以翻盘的重要起点。

据了解,主打营养保健的品牌纽崔莱在安利中国收入的占比,已经从转型前的50%左右提升至如今的70%。一家体量庞大的跨国公司,想在中国完成整个商业模式的升级再造,并在短期内获得增长,这并不容易。在余放看来,安利最大的优势是:一个由创业者组成的创业生态。而向大健康转型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核心要素就是营销人员。

从2014年开始,安利就开始朝体验化、数字化、年轻化进行战略革新。安利首先将过去在中国的200多家自营店铺,全部改成体验实体店。并持续迭代自己的社交电商平台,把线下交易移到了线上。这改变了过去挨家挨户送产品的局面、解放了营销人员生产力。顾客可以直接上网购货、24小时送货到家,获得了更好的服务。余放表示,如今安利线上交易占比已经达到了98%。

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社群”。大健康社群改变了过去单纯出售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健康知识的传递和专业化的服务,让生意逻辑从过去的“说服”变成了“主动吸引”。“通过主动健康赢得未来的被动收入”,安利经销商肖子程表示,他在安利转型之后主动成为安利团队中的一员,他认为当第一步迈在健康管理上,消费者自然会变成消费经营者。

商业模式的改变重塑了经营者与消费者的链接,而在更前端,研发、生产和产品环节,安利也围绕大健康产业打造了一条“从土壤到成品”的产业链条。安利(中国)科创中心总经理韩强称,“(安利)开发一个产品,平均时间都在7年”。韩强是2005年安利上海研发中心设立时的第一个员工。安利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产品引自美国,没有产品配方权和开发权,只能根据中国技术法规做一些配方调整,也就是1.0阶段的“总部技术、中国生产”;之后,韩强完整经历了2.0阶段的“配方建议和产品创新”,和如今的安利中国“拥有产品配方权和开发权”的3.0时代。他透露,安利中国的纽崔莱有机农场正在选址当中,“一家外企在中国的投入,最早肯定是销售,之后是生产制造,慢慢还会成立研发中心。但涉及到原料生产控制的,就比较少了。”

这与安利近年提出的“InChinaforChina”的本土化战略相关。“2022年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安利全球占比36%~37%,是全球市场第一。”余放表示,不光是业绩体量,安利中国对全球而言是一个战略创新中心,起到了模式引领的作用。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研发创新中心,安利中国推出的新品已经远远多于美国总部。“可以说,安利中国正以全方位的创新引领安利全球。”

安利中国在大健康浪潮中实现系统性本土化

安利中国在大健康浪潮中实现系统性本土化

从空间布局来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把中国市场业务作为主轴,这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子命题。外资企业是如何完成“内嵌”?如何做系统性的本土化的,安利的转型路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本文主题词:

安利大健康战略,安利系统文化,安利系统起源

点赞(96)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